找到相关内容13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戒律原则与儒家道德观念的契合

    ”或者“禁止”与“提倡”两方面对戒律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概括,具体的戒条,不过是这些原则的体现。第一句“诸恶莫作”,就范围而言,涵盖了佛教戒律中所有禁止性的戒条,即“遮戒”与“性戒”,如“五戒”、“八戒”...

    彭自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93566750.html
  • 僧团“六和敬”的理论与实践(五)

    僧团“六和敬”的理论与实践(五)  心 见  另则叮见释尊说戒的本意,乃至诸乘施设戒法的差别,从以上这些列子可以获得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。从戒法的差别去看:有在家戒,有出家戒。出家戒中,又有止戒,有作戒:有性戒,有遮戒;有世间戒,有出世间戒等的无量差别。然无量戒法的根本实质,简言之,就是“十善戒”。以十善戒统摄一切戒法,恰像大海之总摄众支流宽广以及诸星拱月一样明亮。声闻乘的五戒、八戒(在家戒)、...

    心 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4167647.html
  • 律仪基础上之人间佛教

    罪恶故名遮戒,我佛独制。国法治  246页  罪不过一世,若犯佛戒受苦长劫。若能具足受持五戒,则已  为人间贤士君子矣﹗盖此五戒,若浅言之即世之五常﹕持戒  不杀则不徇仁而仁自着,守戒不盗则不崇义而义自...

    尘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1270844.html
  • 论佛教戒律的现代意义及走向

    正直,没有骗诳行为。“不饮酒戒”是五戒中唯一的遮戒。既究其本性不算罪过,但为防止其他罪行因其而生,所以要杜绝。施设此戒的目的是为保持智慧利于修行。五戒的持守能够施众生以无畏,坦荡之心。五戒表面看来虽然...

    翟艳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441183474.html
  • 心所法

    于随顺诸见戒禁,及所依蕴,执为最胜,能得清净;无利勤苦所依为业。即对于依随者见而所受的戒禁,及戒所依的五取蕴眷属执为最胜,及能得涅槃清净法,是为戒禁取。戒即是禁,故名戒禁。戒性遮别,即性戒名戒,遮戒名禁。外道以恶见为先,受持远离杀盗淫等七种恶法的性戒,及受持拔发、执三交杖、守牛狗禁等遮戒。受持这些戒禁,并非殊胜,亦不是能得涅槃的清净因,是没有任何真实义利的勤苦,所以论说戒禁取是无利勤苦的所依。除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5748288.html
  • 佛教对于人类的永恒价值 ——佛教(佛经)价值内涵之探讨

    ,无论受戒与否,违犯者都要得到恶报。最后一戒(不饮酒)为“遮戒”,即遮止违犯前四戒。因为饮酒容易乱性,在饮酒至醉、神识不清、自制力差的情况下,容易做出各种恶行。在佛教而言,一个人只有遵守了五戒,才能谈...上述五种基本戒律,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道德信条。只是其中第五条(遮戒),我们应将之放在历史的角度来理解。自古至今,人类为贪图感官享受与物质刺激(撇开个别情况下的医药用途不论),制造出一些对中枢神经系统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22454379.html
  • 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(上)

    其实这种观点表现了不少人对佛教五戒缺少了解。在佛教中,戒分为性戒和遮戒两种。五戒中的前四戒(又称四根本戒)称为“性戒”,所遮止的行为本身就是罪恶,无论你是否受过戒,违犯了都是...为“遮戒”,其意为:饮酒这一行为本身,不一定是罪恶,也不违国法,可是若因饮酒而失去理智,成为作恶的助缘,其后果也是很可怕的,所以佛教中也加以禁止。佛教特别强调不饮酒戒,是与佛教...

    净因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2254731.html
  • 宗喀巴对于大、小乘戒相融之思考(2)

    。而需要加以考量的问题包括:依不同仪轨、或宗派传承,是否即当守持不同的菩萨戒?别解脱戒中的性戒基于大乘精神是否必然要开缘?遮戒部分是否必然要舍弃?律仪戒是否本来只是十不善戒而非七众别解脱戒?)   [...戒律之修持(或以修密而不重根本戒;或以为遮戒可不守),以致渐衍成戒律废弛的流弊。上述这些问题,在社会上产生的明显影响,可从《元史》略见其梗概。(参见索南才让撰,<宗喀巴戒律思想概说>,页一○○~一)至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1160064.html
  • 大乘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

    禁戒),与从佛教教义引伸出来的“遮戒”(亦称“息世讥嫌戒”,对轻罪的禁戒,如不饮酒)相对。宋元照《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》卷上一上说:“性戒元有,无论大圣(按,释迦)制与不制,无非结业三途(指地狱、饿鬼、畜生);遮戒不尔,佛出方制。”《大涅槃经》卷11 把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语称为“四性重戒”,而把“轻秤小斗”进行贩卖、营田经商、蓄财养仆等称为“息世讥嫌戒”。大乘佛教对五戒有所发展,如早期大乘佛经《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62460071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人生篇(二)

    条戒比较难持。(5)不饮酒戒,此条谓之遮戒。杀盗淫妄,是性戒;不特出家人不可犯,在家者亦不宜犯。若犯了杀盗淫戒时,一则犯国法,二则犯佛戒。(P283)第五条是遮戒,因酒本身不是恶,饮醉了就犯戒;饮后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470431.html